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267

主题

0

好友

833

积分

高级会员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0-4-25 09:48:33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

4 月 24 日上午 9 点 45,和往常一样,送餐员邢师傅会准时来到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的门口,在那里,从配餐公司中央厨房运来的热腾腾饭菜已经用面包车送达,他领取 50 多份餐食,装进自己电动车的送餐保温箱后,马不停蹄地踏上为街道的老人送餐之旅。


刑师傅供职于一家和愚园路街道合作的智慧助老服务中心,自疫情缓和以来,希望包月送餐上门的老年人明显增加很多,刑师傅说,每天他得更早出门,赶在饭点之前把餐都送完,这样才能保证最后一单的老年人吃饭的时间也是正好的。




刑师傅很喜欢在愚园路的各条巷弄里穿梭送餐,他觉得这里很有老上海的味道。


陈阿姨就住在老年助餐点旁边,不过疫情过后,腿脚不太方便的阿姨选择了送餐上门的服务。




马阿姨是助餐点的老面孔,她很喜欢每天配送的饭菜,有荤有素,味道也很好。


刑师傅送每次餐到 90 岁的杨爷爷和汪奶奶家,爷爷奶奶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,刑师傅说,相比起平时接别的平台送餐订单,老年人对待他总是更加热情。而且,因为每天送餐的是熟面孔,大家后来都相处成了朋友。


中午 11 点半,杨爷爷和汪奶奶老两口准时开饭。


汪奶奶是 50 年代的女排国手,而杨爷爷当时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俄、英、日文翻译。两人队里相识,成为一对能文能武的传奇伉俪。每当家中来客人,杨爷爷都会拿出当年他为周总理做翻译时的照片,回忆起自己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。


老两口的子女早年已经定居国外,年事已高的二老腿脚不便,通过助餐点包月送餐上门,省力省心。疫情期间,助餐点被迫关闭,吃饭对二老造成了不小的挑战,汪奶奶说,每天不是下馄饨就是下面条,助餐点恢复以后,简直把他们从馄饨和面条的 " 海洋 " 中拯救了出来。
除了刑师傅这样的外卖小哥,在每天为街道里的老年人送餐之外,在 江苏路街道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二楼设立的助餐点,每天也已经照常开放。虽然也提供堂吃的服务,不过老年人几乎都选择过来自提,拿回家吃。


10 点整,餐饮配送公司的小哥用专业的保温箱将餐食送到助餐点。


在助餐点,社区志愿者阿姨每天不辞辛劳,准时准点到岗上班。她们戴上口罩、手套、洗干净的围兜,卫生工作很是到位。


10 点 40 分,第一位来拿餐的是年轻的护工阿姨。她为她负责照顾的老人来拿午饭。志愿者从保温柜中拿出饭菜。餐食分五香粉蒸肉和蚝油牛柳两个套餐,除了主菜,还会有两个素的配菜,定价 15 元一份。如果上门自提,还可以便宜一元钱。


老陈爷爷今年 81 岁,家里到助餐点步行七八分钟,是他每天很享受的出门遛弯时间。拿好今天的午餐后,在志愿者的帮助下,陈爷爷在点餐机上选择次日的午餐内容,结算时可以直接扣除老人卡里的余额,还能获得优惠价。


陈爷爷准备回家,在助餐点巧遇了刚到的凌爷爷。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,两天前刚在华东医院遇见,他们都是陪不小心摔骨折的老伴去看病。说起这缘分,老爷爷们很兴奋。在疫情前,助餐点也是老年人们重要的社交场所。


凌爷爷是社区里的知名人士,下得一手好象棋,经常作为教练带队出去参加比赛。面对点餐机这种新式武器,聪明的凌爷爷也有点懵。幸好,有志愿者阿姨们轮番上阵,很快就教会了凌爷爷独立为自己第二天的午餐下订单。


第一次来助餐点踩点的凌爷爷很是兴奋,他说,自己上午下棋的时候脑子里老在想来助餐点吃饭的事,结果好好一盘棋都给下输了。


凌爷爷刚乘兴而归,助餐点又来了两位前来咨询的阿姨。志愿者们拿出保温柜里的餐食向他们展示,阿姨看到饭还分血糯米饭和普通的白米饭,感到很是开心,果断 " 下单 " 明天的午饭。因为助餐点有了先进的预定系统,每天上门自提的老年人通过机器直接预定第二天的菜色,自动形成的表格则会发到志愿者阿姨的手里,整个过程便捷而精确。
疫情期间被迫终止运营的的长宁各街道社区老年助餐点,在近日慢慢重启。针对时下的特殊情况,为助餐点吃饭的老人提供打包、自提的服务成为主流。
为了将这项服务从制餐,到配餐的各环节打通,在街道的穿针引线下,一些社会企业也参与到了老年助餐的行动中。
原本为公司白领提供餐食的中央厨房配送餐饮公司,现在以成本价特别为老年助餐点的用户提供餐食,而老年服务企业通过与前端企业的对接,将餐食送到腿脚不便的老人家中,方便了老年人的用餐需求。


栏目主编:张春海 本文作者:董天晔 文字编辑:张驰 图片编辑:张驰 编辑邮箱:8903168@qq.com
上观新闻 董天晔 摄影报道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这是一种鼓励!你懂的~

×

打赏支付方式:

打赏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


返回顶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