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267

主题

0

好友

823

积分

高级会员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1-4-23 16:23:23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



我一度有想过要不要阶段性地放弃拍摄幕后故事这件事情。
音乐剧、话剧、歌剧;芭蕾舞、民族舞、现代舞;摇滚现场、音乐节、时装周……拍摄各种类型的后台故事图片已经十几年时间,也成为自己纪实摄影作品集合中常有更新的固定维度。


刚开始拍摄幕后故事,一定有内心虚荣的部分。去别人去不到的地方,用 " 平等 " 的视角观察和记录那些台上星光熠熠的人,还有捕捉光影和画意带来的十分本能的快乐。
后台的人们是灵动的,脱离了舞台表演的范式,光线的温度、亮度在有限空间的调度中产生着戏剧性变化……无论是在休息室凌乱堆叠的衣服中模特们开怀大笑的面孔,还是侧台若隐若现的微光中属于演员疲惫身影的轮廓,都是会激发摄影师肾上腺素飙升的画面。


时间长了,拍熟了,拍摄变得套路,坏处开始显现。你知道什么时候,台前幕后会发生什么,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站在哪里可以按下快门最为保险。
于是你会开始怀疑,这些幕后的 " 花絮 ",和演出的作品,和人物,到底有什么关系?我们对于人物的印象,来自过往媒体的书写,来自他们本人或真诚或自我包装的叙述,唯独缺少在拍摄开始前,和他们直接的、深度的互动和交流,那拍这些照片到底表达了什么呢?会不会其实还是一直以来,这个世界现成的一套,一以贯之的刻板印象呢?


然后你会反省。一场演出,晚上 7 点开始,排练中午 1 点开始,于是你早早地中午 12 点就到了,拍摄一天,从化妆师到打扫阿姨也全都拍了一遍,其实报纸版面上用的不过一两张,这就是 " 很努力,很辛苦 " 了吗?演出的前因后果要不要拍?演员们在上海的日常起居要不要拍?跟到什么程度算深度?不够深度,拍摄是不是就没太大意义?
关于这些问题我想了很久,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于创作而言是普遍性的,不止与后台摄影有关。而答案可能需要回到本源去寻找。


一方面,大概还是要仰赖于摄影客观记录的属性,发自内心做这一信条谦卑的仆人,承认自己可能性的边界,承认认知上的偏狭,忠实地记录下片段性的内容,作为未来更加宏观叙事的一个旁证,一个句读,纪实摄影的功能不外乎如此。
另一方面,凭借前辈们的经验,建立起一个天然存在误读的叙事线索。但我们必须是纯粹的、诚实的,即使在摄影、后期、编辑过程中的主观性,也带有着对于良善价值与客观呈现的追求,从而尽量把误读停留在美学理解层面(美其名曰 " 多样性的解读 "),而非让新闻事实层面太受影响。


想到这里,这一次拍的 " 候场 ",就有了点重新出发的意味。


这是 2021 年 3 月 7 日,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,彩虹室内合唱团 2021 演出季《星河旅馆》开演首场。我记录下音乐总监金承志和团员们候场排练直到上台前,7 个小时左右的过程。
采访的过程不细说了,如上文所言,解读再多,徒增误读尔,希望这期大家可以观片愉快。
(以下请麻烦大家横屏观赏,谢谢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栏目主编:章迪思 本文作者:董天晔 文字编辑:章迪思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这是一种鼓励!你懂的~

×

打赏支付方式:

打赏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


返回顶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