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285

主题

0

好友

667

积分

高级会员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1-4-22 23:09:40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



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大芬村。尽管之前早已对这 " 世界最大油画艺术品交易市场 " 如雷贯耳,但真正踏进这方天地后,还是发现了不少与想象的差距。
乍一看村里的房屋建筑和深圳其他城中村没有任何区别,不高,有些老旧,墙壁被粉刷地五颜六色,略显俗气的装修和它 " 艺术品市场 " 的高雅设定不禁显得有些违和。村的四周现在也不似深圳城区一般高楼林立,唯一显眼的就是我们来的那条车来车往的嘈杂的高速公路,横贯在村前。
按理说,大芬村的腾飞只比深圳的改革开放晚了 10 年,但至少从外观上看,这里并没有经过太多的 " 现代化建设 "。不过不久后我发现了,对于 " 特区 " 的变迁,大芬村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缩影。
往村里走,很多画店的门口,或高或矮的画框横七竖八地躺着,很多刚裱好的画整齐地叠靠在一起。放眼一望,有写实派、表现派,或是抽象派。一家店门口还摆着小幅的 Hello Kitty、奥特曼、小恐龙油画,手法稚嫩,旁边的招牌写着 " 油画体验,40 元 "。据悉,大芬村现在还发展起了电商,村内已经有了 300 多家电商。
各种细节透露出,这个当初以 " 流水线作画 " 闻名的村落,如今有了不少 " 周边 ",从一个农村变成了工业村,再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村。


大芬村的油画产业以名画临摹为开端,而早期来到大芬村的画家或画工,似乎都对临摹梵高情有独钟。这些人因此有一项美誉,叫 " 中国梵高 "。直到现在,大芬村房屋的墙上还会张贴着《中国梵高》纪录片的剧照。随意进入几家店,都能看见梵高的《星空》《向日葵》《自画像》等作品的临摹,或者是在这些作品基础上稍作改动、发挥的衍生作品。
上世纪 90 年代,大芬村的工人们已经掌握了复制油画的流水线生产模式,国内外订单源源不断," 中国梵高 " 们之所以能诞生,是那个年代所给予的特殊机遇。但时代不一样了,现在的大芬村,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原创画家。
在各条胡同里七拐八拐,我们来到一家抽象派画店。抽象派绘画在村里比较少见,因此这家把抽象画挂满三面墙壁的店铺还挺惹人注意。店长姓陈,40 多岁,也是一位原创画家。迎接我们时,她还穿着被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的围裙,店铺中央的桌子上摆着正在使用的调色盘。
陈女士在 2000 年代就来到了大芬村,据她的观察,原创画家是在这几年才开始变多的,目前大概占大芬村所有画师的 25%。从业十余年,这家店仍然是陈女士线上线下唯一的销售渠道。之所以坚守在这里,是因为对原创画家而言,大芬村提供了非常容易生存的空间。大芬村多年来驰名中外,如今即便不再大量外销,也有充足的内销商业资源。
陈女士的客户绝大多数是深圳的各家设计公司,她的店成为了供应链中的一环。" 在这里,只要我们不过分把艺术看得高高再上,稍微与商业衔接一点,就能生活。" 据说,她一年下来营业额也能有个几十万。


陈女士说,这几年抽象画在大芬村开始出现得多了,因为喜欢抽象画的人在变得越来越多,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——大芬村还是很市场导向的。确实从进店开始,我就在觊觎墙上的一副黑白画,1 米 *1.5 米的尺幅,标价 1600 元。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买了下来。
买完画,心满意足地走出店,只见对面几家卖作品的画店,员工们正在门前忙碌地打包……从一个传统农业村落,在市场大潮中,逐渐发展为一个 " 流水线工厂 ",再转型发展至今天的艺术产业基地——新旧掺杂,传承与发展共存,在规模化、工业化的基础上,原创力逐渐萌发、壮大——就像深圳这座城市一样。
栏目主编:张骏 本文作者:李彤彤 文字编辑:朱珉迕 题图来源:新华社 编辑邮箱:shzhengiqng@126.com
文中图摄影:赖鑫琳;新华社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这是一种鼓励!你懂的~

×

打赏支付方式:

打赏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


返回顶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