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243

主题

0

好友

566

积分

高级会员

发表于 2020-11-4 18:46:47 |显示全部楼层
没想到,能压垮一个百炼成钢的中年男人,现在新增了一项——批改孩子作业。
就在前两天,一位家长实在受不了,录制了一段几分钟的短视频发到网上,直怼老师和各样层出不穷的家长任务,短短几分钟就引发了几十万观众的围观点赞。
而话题 #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#,短时间内阅读量破亿,刷出亿万父母的辛酸,也刷出官媒的点名批评这种风气。





在视频的结尾处,这位家长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:教是我教,改是我改,我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,到底谁辛苦?
这句话实在是太燃了,让亿万父母迅速被点燃情绪,加入吐槽大军,看得未婚未育的人生育欲望又是直线下掉。


" 我真的不知道,做父母原来这么辛苦 "
作为一个拥有小学生神兽的妈妈,我也经历过绝大多数父母教育难题的情况。
上个月的某个晚上实在太累了,女儿还在上课外网校,我就睡着了,十点多的时候她摇醒了我:" 妈妈你快起来,试卷要批改,备忘录要签名。"
批改试卷?我?
一边催她洗澡睡觉一边强睁着眼睛批试卷,心里直嘀咕,第二天的家长群里面,也有人发出同样的疑问。
但比其他家长群重灾区地区好的是,学校各种通知或者作业都有专门的 APP,家长群里面没有任何老师,大家一般不冒泡。
可看着别人家这样的群信息,就像老师当着几十个人开个小型批斗会,被贴上不负责父母的标签,心底也是瑟瑟发抖。


国庆前,那位开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的大老爷们,就是因为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信息,被老师点名后,突然就失控的。


能让一个成年男人在公众场合嚎啕大哭," 家长会被点名 " 只能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背后是搭载的,是在疯狂吐槽的家长们,暂时都无法脱开的困局:
教育压力上,没有足够的帮手来分担;
高度参与孩子的教育,像自己又上一次学;
职场和生活的长期双重夹击,孩子教育上还要对你迎面痛击。
手机上每一个弹出的信息,就像一根根抽下来的鞭子——继续跑啊,别停。


怼也怼了,槽也吐了,苦水也倒了,然后呢?
那不是一样要继续前行。
冷静下来后,你会发现这个事情上会有很多疑点:为什么教育会变成这样?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?这样的矛盾除了一刀切,有什么办法解决?
作为强大和卑微集结一身的中年战士,为了孩子,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。
消失的教育主体——孩子
在这场风波中作为首当其冲主体的老师,她们的发声又是什么?
为此,我特地电话采访了一位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,她在重点非重点的公办小学都任教过。听完我的一系列问题后,她并不讶异,解答脉络也十分清晰:
首先,做父母就是辛苦,越负责的父母越辛苦,这一点上大家都无法避免,也不用需要讨论。
其次,批改并不是真的让批改卷子,而是一种督查的方法,15% 左右的学生作业和习题经常空白和乱糟糟,家长根本不放心上,这些学生的家长就需要去沟通,做思想工作。
而且,作业收上来后老师会进行二次批改,查看学生的错漏点,因为家长并不是专职的。老师的批改方式和着眼点不同。
这一点深圳市彩田学校校长徐连佳印证了,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意图,是让学生对在校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。家长在家一般是对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和活动作业进行协助,而书面作业,家长只需起到督促作用即可。


最后,需要陪着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并不会一直持续,基本在三年级四年级父母就退出了,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所以才需要家长配合敦促,等到小学读完,分水岭就会完成。
" 这是一种共识,我执教二十多年里,大家都是这么做的,特别是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。" 她停了停,又叹气说了一句:" 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吗?不能放弃呀。"


从这个角度看这条信息,老师也是爱之深才责之切。
是啊,大家都快忘记了,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孩子,现在却变成了家长和老师的冲突,因为社会精细程度越高,越多的人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去,却能把所有人都搞得焦虑崩溃。
这次冲突下的孩子,已经被集体焦虑情绪模糊面目。
教育焦虑从什么时候开始?绝大多数父母,在小学阶段开始。
在发展心理学中,这个阶段孩子正处于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,也就是儿童的中后期。这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,厌学、脾气躁、逆返、拖延、胆怯、敌对、冲动都很常见。


来访者里在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,父母本身情绪就很烦躁焦虑。
他们就是孩子最好的镜子。
内卷时代,只做适度焦虑的父母
经济学家薛兆丰有句很残酷的话——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,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。
孩子就是家长的投射,而教育上的内卷化,就是成人社会的内卷。
" 内卷化 " 一词,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,也就是说,大家集体付出的努力是叠加的,但是结果其实没有变化,大人加很多的班,孩子学习时间更长,也不能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事实。
焦虑并不是需要谈之色变的,适度的焦虑,能让我们紧张重视起来,把手头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正确的方向去。
在最艰难的陪伴神兽阶段,越意识到这些干扰因素,就越不会被外象和情绪绑架。
看清从众心理,跟风不一定合适孩子
要不要上课外班,要上多少班。
让娃儿上花样培训机构的,未必是孩子真正的需求,而是那些为娃安排满满兴趣课,培训班,还在朋友圈发孩子每天背一首唐诗小视频的妈妈们。
孩子真的需要吗?他的兴趣是什么?别的孩子都有的他都要上吗?
有选择,有目标,有规划地去做适合孩子个性、年龄和水平的教育,这是第三种选择。
避免 " 隧道视觉 " 效应,击垮自己
那些逼着孩子去攀比的又过度焦虑的家长,其实已经失去了对现实的清楚认知:只要出力出钱,结果就一定是好的,不好那我也尽力了,只要你考上了,我的一切才值得。
社会学里面有个引申的概念,叫隧道视野效应:指一个人若身处隧道,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,不能缺乏远见和洞察力。
眼前只有一个光亮出口,你看不到任何其他的风景,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摆脱黑暗。
孩子如果也有这样的认知,他们只会觉得未来很可怕。
教育始终是长途跑,二十英里法则
孩子的教育时间其实很长,但是就是因为时间长,学习习惯尤其重要,如何把它走完呢?
美国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就提出的二十英里法则,指从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到某个地方有三千英里的路程,这段路程地貌十分地复杂,而且经常会遭遇天气变化,每天该走多少英里才是一个合适的速度呢?
答案是日行 20 英里,即每天走 32 公里,只有这种旅客按期走完了全程。
也就是说,孩子的教育问题,不需要负荷冒进,也不能时断时续,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保持一种的轻松自律状态,学习才会成为贯穿一生的好习惯。


最后,致意那个怒吼退出家长群的爸爸,我们同样为人父母,除了体验你的无奈,我们能做的,其实也有很多。
吃得学习的苦,我们才能尝到教育的甜。
来源:张德芬空间
编辑:力洪
责编:宁宁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


返回顶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