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269

主题

0

好友

608

积分

高级会员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0-4-27 05:48:46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作者:赵强 刘鸿鹤
谷雨后的清晨,乍暖还寒。
当大多数市民还在睡梦中时,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却热闹了起来。每天早上 5 点出头,一支颇具规模的临工队伍汇聚于此,开始为一天的生计盘算着,他们目光像是雷达,扫描着马路上过往的车辆,时不时地会有雇主把车停靠马路边,将头伸出窗外,简短的交谈后便把围在车门最近的临工带去干活。


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是合肥市首家专门服务 " 马路临工 " 的公益性平台,从 2014 年开始,这里成为了很多临工的 " 家 ",每天早晨这里会集聚有 1000 多名临工,75% 的人都会在当天找到工作。但这次疫情改变了很多。
4 月 22 日,清晨 5 点 35 分,来自安徽安庆的张小琴像这座城市里数以万计的临工一样,早早地来到位于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,寻找工作。


" 今年工作难找,我是来碰运气的。" 四年前,张小琴辞去了在老家服装厂的工作,一家四口来到合肥,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,她不得不打两份工,但超市微薄的工资让这个四口之家难以为继。


在超市上班,张小琴一个月有六天的休息,休息的时候她就会就出来做临工。她笑着说道:就想搞点零用钱花花,往年行情好的话,几乎每天都有活做,今年行情不好,活难找,差很多。
张小琴告诉记者,她是个要强的人,不喜欢天天待在家里,如果闲下来,会感觉很急人。" 租房子一个月也要七八百,一家人都在那里‘挂’着,天天要开支的,不挣一点零用钱是不行的。"


穿过喧闹的人群,安徽亳州李长爱的 " 寻工之路 " 可谓是一波三折,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,他先来到合肥,然后又去了福建、广西等地,但受到疫情影响,这些地方的工地都迟迟没有开工,他最后只能返回合肥。


这次,李长爱又扑了个空……回到合肥的五天里,他只干了两天的活。没活干,心里急,早饭都没吃。
" 家里两个孩子结婚,借了很多钱,儿子贷款买了车,每月还要 2000 多的车贷,欠的钱要给人家还上 "。李长爱手里拎着工具包来回蹲坐在马路旁,他没想到,这次疫情对他工作会带来这么持久的影响。疫情前,他几乎每天都能找到活做,扎钢筋每天可以挣 200 多元,做工地小工和杂活的话,一天也有一百多的收入。


" 我希望能早点开工,这些受疫情影响复工的企业都能开上工,让我们凌大塘的这些人,都能找到活干,能挣到钱,给家人把钱寄回去,我的最大的心愿。" 李长爱说。


包工头韩师傅,已在这边工作了 15 年,他经常组织临工找活干。" 疫情期间,很多小区家装不给进,小区的活现在不好干,机器一响人家就会举报,最多一天能带四五百人,现在一天平均只能带十几个人,大多是老乡。今天就带去了 6 个,都是电工,今年活太少了,很多地方都不给开工,没活做。"


人多活少,需要临工们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。来自吉林长春的崔艳华与身边的姐妹们聊着家常,眼睛时不时的看向马路,她知道,雇主的车辆可能随时会来,她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 " 赶 " 过去。


崔艳华说:" 我每天五点多就在这等了,在工地,干零活、打扫卫生、做保洁,有活就做啥活,以前正月十八到现在都能挣一万多块钱,今年才挣两千多块钱,"


崔艳华一家三口都是打临工的,来合肥已有四五年了。她告诉记者,去年挺好的,仅她一人,去年就挣了四万多元,今年被这疫情闹的,活不好找,前前后后就做了半个多月的活,一家人已经有好几年没回东北老家。


" 回去一趟得多少车费呀!舍不得钱。" 崔艳华告诉记者,今年大年初一她还干了一天活,疫情爆发后就不能出门干活了。因为平时她跟这些大姐 ( 其他同龄女临工 ) 关系处的挺好,有活的话,大家都相互照应着。"


安全帽、工具包、劳保鞋、大号手提杯……这是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马路等活临工们的标配装备。集散中心聚集的临工们也给卖劳保工具赵师傅带来生意。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赵师傅的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。
" 疫情导致很多临工没活干,我的东西也不好卖了,对我们影响也很大,收入少了很多。每天高峰期就一个小时左右,高峰时这里有一两千人的人流量,现在少了一半多。" 赵师傅说,现在人流量慢慢大了起来,集散中心的其他摊贩也陆续出来摆摊了。


与冷清的集散中心相反的是,每天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工作人员有停不下的电话和微信。
" 吴部长,这两天有企业来招工吗?"" 吴部长,明天我过去登个记可以吗?"" 吴部长,工地啥时候可以开工啊?" ……
临工口中的吴部长,就是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吴国军。据其介绍,以往集散中心每天大约聚集 1000 名临工,75% 的人都能找到工作,现在每天这里大概有 200 名临工,就业率大概是 25% 左右。" 虽然有差距,但是我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临工正在与用工单位‘握手相拥’,越来越多的临工也愈发感受到‘中心’家的温暖。"


" 集散中心门可罗雀,但我们不敢停下工作。我和同事们迅速梳理出经常联系的 200 多家企业及用工个人老板信息,挨个打电话,了解他们的复工情况以及今年有可能开展的项目和需要员工数量。" 吴国军说,集散中心的工人瓦工居多,工作选择多是在工地上。考虑到疫情影响下,很多建筑工地没有开工,集散中心又拓宽联系渠道,保姆、保洁、保安、物流类、工厂一个月的短期工等相关行业企业,也都开始联系了起来。


据了解,最多的一天,该集散中心 6 名员工,平均每人接了 80 通电话,尽管已有心理准备,但听到一个接一个企业没有复工的消息,心理还是愈发沉重的。
与此同时,吴国军和集散中心工作人员也拨打了 3600 多个电话建议临工改变求职岗位方向,进入工厂做短期工,做短期保洁,短期保安等。
吴国军说,目前集散中心里的温度慢慢在 " 升高 ",3 月 13 日,求职临工首次超过 200 人。" 这一天我们用‘临工共享’模式,对接了 5 家用工单位,点对点、一站式接临工上班。当面包车开进来的时候,我的眼眶有些湿润…… "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这是一种鼓励!你懂的~

×

打赏支付方式:

打赏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


返回顶部
友情链接